往期精选
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110——余地:为他人让出命运的路
主体间性教育:生命的自觉(五)
人多不一定成“群”,单人一定是个体,运用于当代社会学“主体间性”解释的理论,在学校教育中可以获得广泛的共识,在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学校努力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然的和谐共振,在学校设计、学生主导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学生的发展与改进。
这样的教育认识来自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不论个体以何种方式,在何种条件下生活,人并不是孤立的,人的生活是与他人有着主体间性的生活、生存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成人”的,成就个体的人与成就群体中的个体人是一个整体。德育面对的当然也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以类主体形式存在的具有内、外在关系的人的群体。是建立在一种“我—你”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方法,以人的主体间性以及内在于人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作为根本理论依据。用涂尔干的话说:“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是所有有意识的生命的两个共存并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方面。”承认这样的综合性的观点,也就是对学校里主动、群体发展的学生的无限生命状态的尊重。
一个人的生命如何度过,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在与他人的关联中实现的。世界是空间限度的,资源是有限的,甚至连人的生命长度也是“稀缺性”的,那么,人生天地间,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之余,竞争与冲突在所难免。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始终存在着内在与外在的关联,而这种关联确定性地既是一种融合也有一定的冲突。
对于一个普通个人来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既有着大变革时代的渺小与无奈,也有这属于自己生存空间里的独特生命生态,在这个以个人为范畴的生态环境里,个人生存的空间往往与一个人给予他人的空间是一致的。
用通俗的话来说,给他人一条路,自己同样会收获一条路。
关注群体的教育一定是要关注关系中的“我”该如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外在于我的“他者”相处应当建立怎样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状态,来看龙应台先生对于文化的思考: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在她的文化世界里,充满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存共生的尊重,尊重的是一个生命,甚至超越生命的自然资源之间的退让。是啊,让出空间,正是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也是构成学生“群体共处”以及老师“群体教育”的策略。
但周作宇教授曾经遗憾的是,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道德话语几经变换,一方面抛弃了传统词语,一方面又推出了超个人的抽象名词或以宾词为中心的动宾结构,如“集体主义”“三热爱”“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等等。这样的道德信条乍一看具有很大的理想价值。但细致想来,却发现他们有着根本的缺陷,那就是“排我”的道德指向。这样的道德价值因其“无我”而难得久长。把“我”推到道德的前台,其意义在于,当我们谈论道德时,并非在谈论我们身外的某物,而是谈论我们自己的生存状况,谈论你我在共同的生活场景中的一种“赤裸裸”地平等的交往关系。一方面,教育要让学生个体的价值和地位凸显出来,另一方面,教育还需要让学生透过自己去关爱他人。“无我”也就让“我”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了,因此,找到了“我”的时代,希望的是“我”对另外的“人”让出空间,这是基础教育要告诉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
这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密切相关的时代,不再是人与机器、人与技术非人性存在的时代。如果说,工业社会可以通过一技之长来维持生计,那么,新的后工业时代则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有复合的能力,而且蕴含其中的道德能力、人格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工业社会曾经将“人”彻底失落了,在今天后工业时代(包括后现代时代、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不仅重新寻回了“人”,而且使“人”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可能”和“必需”。
这是一个有了“人”并且依赖于“人”而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更加关注“个性群体”的人的时代。在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老师退一步,学生知道老师退了一步,学生也在身教中退一步。“个性群体”关系的建立在于学生在老师带领下的思考,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称之为10思:
(1)我帮助同学们做了什么?
(2)我还能帮助大家做一些什么事情?
(3)我这么做对其他同学是帮助还是伤害?
(4)如果我是他,我有什么感觉呢?
(5)他这样做肯定有他的理由,我知道吗?
(6)我这样去做会对别人有好处吗?
(7)我的同学犯了错误,我该怎样去帮助他呢?
(8)我该怎样拒绝他,才不至于让他伤心难过呢?
(9)我的物品这样摆放会不会影响别人呢?
(10)我们一起来为班级、为我们的学习小组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吧!
问题虽小,构成的是文化,构成的是学生从小为他人让出一步的“群体关爱”。我们相信,能为他人让路,他人就能给我更大的空间,一点点的细节里,一点点的小善中,为每一个学生的人生留下“余庆”。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罗浮国附微信公众号
您就可以了解学校的一切